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工智能学子共学习传承雷锋精神

作者: 时间:2021-09-29 点击数:

智能学子共学习

传承雷锋精神有我在

 

EE048

  

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抚顺雷锋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网上学习引导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引导新时代青年弘扬雷锋精神,深入贯彻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人工智能学院于9月28日组织全体学生共同观看“百万青少年共在线 ,传承雷锋精神有我在 ”大型情景主题云团课直播网络直播。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象征了那个时代的青春,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彰显了那个时代朝气蓬勃的气象:乐观向上、助人为乐、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抚顺雷锋纪念馆时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在我看来,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我们应当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青年人才能将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让雷锋精神永远留着我们心中。

☆ 学生感悟 ☆

雷锋同志1940年代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他的父母和兄弟一个接一个悲惨地死去。在亲戚们的帮助下,雷锋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年的苦难培养了雷锋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长大后,雷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的工作中,他的言行一致,为公众忘记了自己的私事。在生活中,他关心战友,善解人意。面对个人主义和敌对势力,雷锋有一种爱恨分明的无畏精神。

“对待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炎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冬天一样残酷无情”,雷锋日记中的这首小诗至今仍使我深受感动。我们出生在父母的爱中,生活在和平的幸福时代。我们成长的时期是祖国富强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和贫穷。我如何理解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新时代雷锋精神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教导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要面对困难,要脚踏实地。新时代雷锋精神是友爱互助的精神。在地铁上给老人让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障碍,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吗?新时期雷锋精神仍然是一种明辨是非的精神。面对错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大声告诉其他同学避免错误。

雷锋离我们很远。但是,雷锋精神还没有完全传承下去,还要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人工智能甯相如

图片        

10E2B

今天观看了“团”聚一堂—“百万青少年共在线,传承雷锋精神有我在”大型情景主题云团课,感悟很深。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体现,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伟大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孕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伟大共产主义精神。作为青年团员,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是我们的责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物联网解志宇

17061

图片        

本次活动是广大团员青年和团干部收看“团”聚一堂——“百万青少年共在线,传承雷锋精神有我在”大型情景主题云团课,认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在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怎么样体现雷锋精神呢?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大数据刘思彤

undefined

图片        

虽然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但是雷锋的名字及其精神穿越时空,在当代的影响仍然是那么巨大。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热爱祖国,处处把国家和 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雷锋精神曾这样概括:“雷锋精神是伟大的,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 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 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表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机器人张松洋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ICP备15000288 号